高壓配電系統(tǒng)無功補償方式的選擇
發(fā)布者:正涵電氣 發(fā)布時間:2024-03-15 17:11:25 點擊次數:
關閉
國家電力公司下發(fā)關于電力行業(yè)創(chuàng)一流的文件中,要求10kV功率因數不小于0.9,線損不大于5%,及電壓質量和無功補償的運行管理等內容,其主要解決的問題關鍵之一,是在10kV線路中投入一定的電容器,采用固定或自動相結合的投入方式實現無功補償。如果在一條供電線路中投入固定的電容器組,一般是按線路低負荷進行計算,而自動無功補償量是在線路滿負荷時計算出來的值,一條線路有固定和自動無功補償兩種方式相互配合,即可達到理想的效果。
無功補償的原則是就地平衡,根據農網配電線路的實際情況比較復雜,不可能是統(tǒng)一模式,所以要采用分散和集中、固定和自動相結合的方法,分三步進行:一是變電所內按主變壓器容量的15%左右安裝固定無功補償電容器組。二是在線路負荷中心或某處按低負荷時的無功功率安裝固定無功補償電容器組。三是在線路負荷中心的上側安裝自動投切無功補償電容器組。
對于農網主要使用的10 kV配網系統(tǒng),完整的無功補償應該包括變電站集中無功補償、10 kV線路無功補償和用戶端低壓無功補償,再加上隨機補償,即“3級補償+隨機補償”(“3+1”模式)。經驗估算:當COSφ約在0.6~0.7時,可按饋路實際負荷的15%左右補償;或按無功缺口的2/3 補償。
考慮到兼顧降低線損、提高功率與電壓的效果,線路補償原則是通過在線路電桿上安裝電容器實行單點或多點電容器無功補償,單點無功補償地點選在離線路首端2/3處,補償的容量應為無功負荷的2/3;兩點無功補償分別裝設在距首端2/5和4/5處;若線路較長,負荷較大,實施固定補償與自動補償相結合、在線路上三點進行分散補償:第一組裝設在該線路2/7處為固定補償;第二組為自動補償,裝設在該線路的4/7處,也是負荷較為集中地段;第三組為固定補償,裝設在該線路的6/7處;多點補償是采用分支線分段補償方式,對分支較大或線路較長負載自然功率因數低的線路進行無功補償。根據農村實際狀況,農網線路無功補償的補償點不宜過多;控制方式應從簡;保護方式可采用熔斷器和避雷器作為過電流和過電壓簡單保護。
確定某一條配電線路的補償容量,應根據該線路的平均無功負荷和最小無功負荷計算,當線路的最小無功負荷小于平均無功負荷的2/3時,考慮到無功不應倒送,可安裝固定的無功補償裝置,但應按最小無功負荷確定無功補償容量。當線路中有較大無功負荷點時,除應考慮與線路始端的距離外,也應考慮大的無功負荷點。實際裝設無功補償裝置每組以100~200 kvar為宜。